案例中心

军中 “超级兵王”:服役 30 年的钢铁脊梁

2025-07-04

在军营中,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存在:他们比普通老兵更资深,比年轻战士更具传奇色彩。他们是 “超级兵王”,是服役超过 30 年的一级军士长,用半生光阴诠释着军人的忠诚与担当。他们的故事,是一部部鲜活的强军史诗,更是军队传承与发展的精神丰碑。

一、军中 “大熊猫”:一级军士长的传奇人生

一级军士长是士兵军衔的巅峰,全军数量极少,被誉为 “军中大熊猫”。他们大多在技术岗位深耕数十年,是装备维护、战术指挥的 “活字典”。例如,辽宁舰首位一级军士长刘德波,30 年如一日钻研航母设备维护,成为舰船维修领域的 “全能专家”,其专业能力被评价为 “相当于少将级别”。另一位典型是驻深海军某部的刘达勇,服役 30 年处理海情近 30 万批,从未出现错漏,其独创的 “刘氏判情法” 被全军推广。

军中 “超级兵王”:服役 30 年的钢铁脊梁

这些 “超级兵王” 的成长之路异常艰辛。以曾正强为例,他从 1991 年入伍起,历经舰艇维修、台海危机、中俄联合军演等重大任务,多次在生死关头化险为夷。在 1995 年台海对峙中,他所在的舰艇与台湾驱逐舰近距离对峙,面对浓雾中的潜在攻击,他凭借过硬技术及时拉响战斗警报,避免了冲突升级。这种 “战时能打仗、平时能保障” 的能力,正是长期服役积累的结果。

二、政策护航:从志愿兵到延期服役的制度保障

“超级兵王” 的存在,离不开军队长期服役制度的支持。我国自 1978 年起实行志愿兵制度,允许技术骨干服役 15-20 年,特殊情况可延长至 30 年。2021 年,中高级军士延期服役政策进一步优化,让经验丰富的老兵能继续留在关键岗位。例如,某导弹部队军士陈文建因编制限制面临退役时,通过延期服役政策留队,最终晋升为专业组长,带出一批全能号手。

这种制度设计不仅保留了人才,更激发了战斗力。数据显示,延期服役军士群体在演训任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,某基地 13 名延期服役军士在一年内获得晋升,成为部队战斗力的核心支撑。正如国防部文件指出:“延期服役政策解决了骨干‘非晋即退’的流失问题,形成了‘延期一个、激励一片’的效应。”

三、精神传承:从战场到社会的使命延续

“超级兵王” 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服役期间,更在退役后持续发光发热。例如,89 岁的退伍老兵王成帮,30 余年义务植树 150 万株,培育出抗风沙的 “成帮柳”,为库尔勒市打造了 30 公里生态长廊。他的苗圃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,用绿色传递着军人的奉献精神。另一位老兵赵金豹退役后创办企业,优先吸纳 600 余名退役军人就业,设立 “金豹奖励基金” 资助贫困学子,被称为 “摆渡人”。

在军队内部,“以老带新” 的传承机制同样亮眼。武警江西总队推行 “业务导师” 制度,让老骨干与年轻官兵结对帮带,某中队下士刘节硕在老班长邢阳阳的指导下,从经验欠缺的新兵成长为全优班长。这种 “传帮带” 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,更将战斗精神融入血脉。正如松骨峰特功连的 “新兵第一课”,通过讲述连队历史、授予战斗编号,让红色基因在代际间永续传承。

四、时代印记: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坚守

在不同历史时期,“超级兵王” 的使命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解放战争时期,95 岁老兵马青山作为司号员,在枪林弹雨中用军号传递指令,下巴的伤疤成为他英勇无畏的勋章。抗美援朝战场上,松骨峰特功连以 “钢少气多” 的血性阻击美军,幸存者将战斗精神融入连队传统,至今仍在练兵场续写荣光。

和平年代,他们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。一级军士长曾正强在舰艇上度过 30 年,从柴油机动力到电子控制系统,他不断学习新技术,最终成为中俄联合军演的技术骨干。这种 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 的态度,正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缩影。正如战略支援部队某部的 “业务导师” 制度,通过联合攻关重大项目,让老兵与新兵在实战中共同成长。

结语

在军营的角角落落,“超级兵王” 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忠诚。他们是装备的 “守护神”、新兵的 “引路人”,更是军队文化的 “活化石”。从辽宁舰的甲板到边防哨所的岗亭,从演训场的硝烟到苗圃基地的绿荫,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军人精神,永远不会因时间而褪色。正如王成帮所说:“人会老去,但树会继续成长。” 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,正是中国军队永葆战斗力的密码。

庄闲和游戏